终宋 第394章 雁丘词

小说:终宋 作者:怪诞的表哥 更新时间:2022-02-18 08:03:51 源网站:新笔趣阁
  >

  “查过了?”</p>

  “查过了,那小宅子是数月前被一个行商买下的,挖了一条地道通往对巷的另一个宅子,所以附近的居民一直没发现有陌生人进出……”</p>

  “数月前?”张弘道沉吟道:“那怕不是贾似道的人买的,李瑕留在亳州便是为了与之接洽……该死,又骗我。”</p>

  沈开问道:“五郎,是否沿着这条线索继续搜?”</p>

  “搜?他既主动带我过去,你还能搜得到吗?罢了,让这祸害滚蛋吧。”</p>

  沈开暗暗松了口气,抱拳应下。</p>

  “父亲有何消息?”</p>

  “大帅已领兵趋襄阳,牵制宋军,配合塔察儿主力下樊城……”</p>

  张弘道转头看了一眼窗外,见又开始下雨了,不由哂笑一声。</p>

  “塔察儿这蠢才,此后两三月必是霖雨连绵,此时取樊城,脑子不好。”</p>

  “是,大帅说……会回府过年节。”</p>

  “有没有骂我?”</p>

  “没有。。”沈开低声道:“太宁先生递的回信小人也偷看了,没说五郎的不是。”</p>

  “大姐儿的病信上提了吗?”</p>

  “太宁先生岂敢在大帅出征时提这种事。”</p>

  张弘道皱了皱眉,有些心烦,丢下手中的一封信报,道:“这些都留给表兄处置吧……我去送送他们。”</p>

  ~~</p>

  今日白朴离开亳州回获鹿寓舍,敬铉、赵复等许多张家门客都与之随行,去探望元好问。</p>

  至金亡以来,元好问始终不肯仕蒙,一直在做的事就是以诗存史,编纂了金国已故文人的诗词总集,名为《中州集》,又编有《壬辰杂编》。</p>

  当年,张柔攻破汴京之后,金帛一无所取,唯独进入史馆,取走《金实录》以及秘府图书, 悉心保护,之后交由元好问抄录。</p>

  如今元好问自知时日无多, 临终前让白朴寻访故友, 为的无非是将这些书稿托付出去。</p>

  对于张弘道而言, 捉捕李瑕是大事。但对敬铉、赵复等人而言,元好问的书稿才是一等一的大事。</p>

  这些天张弘道执着于搜捕、封锁亳州城, 敬铉早就不耐烦了,不说而已……</p>

  其实张弘道与元好问也颇有关系。</p>

  他妻子出身于东平严氏,其祖父严实、其父严忠济皆一方诸侯。而元好问当年被蒙军俘虏, 长年受过严实庇护。</p>

  另外,他二哥张弘基早年曾求娶过元家次女元严,被元严以一首诗拒绝了,诗云“补天手段暂施张,不许纤尘落画堂。”</p>

  总之这北地稍有名气、地位的人物, 多少都有些沾亲带故。</p>

  今日出城相送, 张弘道看着府中各位先生们神色郑重的模样, 心底不由涌起一阵后怕。</p>

  《中州集》《金实录》等等, 关系的是中原文脉传承,二十余年来, 包括张柔在内, 中原多少人物呕心沥血,要保的就是这文脉。</p>

  回想前几日真是昏了头了,非要揪着李瑕不放。这种时候,万一给家里引来祸事、耽误了一代文坛宗主临终托稿……</p>

  张弘道思及此念,额上隐有汗珠沁出来。</p>

  待马车将启程,他终是忍不住长揖到地, 向敬铉称了声谢。</p>

  “太宁先生路上小心……晚辈深谢。”</p>

  “五郎终于明白了。”敬铉抚须叹道:“人呐, 有时不宜太执着。”</p>

  “是,谢先生提点。”</p>

  远远的,有个小牧童从路边的树林里跑出来,脸跑得通红,又有害怕,却还扯着嗓子喊道:“哪位是白朴白先生?”</p>

  白朴转过头,道:“在下便是。”</p>

  “有人……有人给了先生这个。”小牧童扬了扬手中的纸。</p>

  白朴连忙上前,问道:“他还说什么了?”</p>

  “他说……那天与白先生提及的那首诗……他又想起了三句,写在这里,送给你。”</p>

  白朴大喜,问道:“可是他说从书上看来那赵翼的诗?”</p>

  “好像是。”</p>

  白朴伸手才要接过, 那小牧童却又问道:“有有……有钱吗?”</p>

  张弘道忙上前, 递了一块小银粒过去。</p>

  “太太多了……那人给过一串……再要一串就行。”</p>

  张弘道笑笑,递了小银粒,挥手道:“去吧。”</p>

  他目光已落在白朴手上那张纸上,果然,又是那熟悉的简笔。</p>

  他眼神凝了凝,喃喃道:“这是……给遗山先生的?”</p>

  “是啊。”</p>>

  谷 “这也……”</p>

  白朴喃喃道:“非瑜为人恳切啊……伯父,也担得起这诗。”</p>

  “是啊。”</p>

  张弘道默默叹息,暗忖为人处事上,竟是又输了李瑕一筹。</p>

  纸上那诗虽不全,却是元好问一生写照了。</p>

  “身阅兴亡浩劫空,两朝文献一衰翁……国家不幸诗家幸,赋到沧桑句便工。”</p>

  ~~</p>

  李瑕已翻身上马,向南边疾驰而去。</p>

  若有时间,他倒愿意再去北面去见见元好问,毕竟是巧儿的叔姥爷,可惜时不凑巧。</p>

  前世读书时,读到赵翼那首“李杜诗篇万口传”,扩展学习,又背诵了赵翼的另一首《题遗山诗》。</p>

  彼时李瑕还以为遗山是一座山。</p>

  这次见到白朴,李瑕才想起“遗山”原来指的是遗山先生元好问。</p>

  可惜时隔多年,经历两世,他已只记得“国家不幸诗家幸”这一名句。</p>

  几日来努力回忆,又听了元好问毕生事迹,虽是想起了首尾两句,终是没有记起全诗,不免有些遗憾……</p>

  李瑕并不觉得今日特意过来送诗没有意义。</p>

  七百五十余年的光阴流淌,他却还能与宋人、蒙古国人、金国遗民、大理遗民相处,恰是因汉家文脉数千年来并未断绝。</p>

  这其中,岂无元好问,甚至张柔等人的一份功劳?</p>

  后世人或许极难理解元好问自诩金人、奉女真为中州正统。但他花费毕生、努力保全的诗词歌赋史集文章依旧是汉家文化。</p>

  战祸连天、人命如草的烽火岁月里,这些被宋廷遗弃、被蒙古践踏的中原人,最后能护住的东西,也只有书籍而已了。</p>

  他们能信奉的,也只有那一句“中国虽偶无君,若周、召共和之年,而礼义不废,故曰‘夷狄之有君,不如诸夏之亡也’。”</p>

  礼义不废……还能再要求他们多少?</p>

  高于血统、族群,促华夷融合者,或便是这一句一字形成的文明。</p>

  唯置身其中,李瑕才感受到这其中的艰难困厄……与坚强。</p>

  若说第一次北上时他与北人是纯粹的对手,这次,他已更了解北人,也对今生志向更坚定、更有信心。</p>

  于是,那原本已忘记的诗句也再次回想起来。</p>

  短短数十字,一番血泪史。</p>

  “身阅兴亡浩劫空,两朝文献一衰翁……”</p>

  ~~</p>

  十数日后,有张家心腹从获鹿寓舍赶回来。</p>

  “五郎,遗山先生寿终了。”</p>

  张弘道叹息一声,道:“可惜可叹,当时情景如何?”</p>

  “几位先生已在收拾遗山先生文稿……”</p>

  “夷狄之有君,不如诸夏之亡也。”张弘道喃喃自语道。</p>

  “有一事五郎或感兴趣……遗山先生临终前听了李瑕那半首残诗,反复念叨,以‘知己’呼之,想起身赋词回应,可惜没能起来。”</p>

  “没能回一首?”</p>

  “白先生问遗山先生,以旧词相赠可否,遗山先生言‘元光元年’,语未罢,溘然长逝。”</p>

  “语未罢,溘然长逝。”张弘道重复了一句。</p>

  哪怕与李瑕有隙,他也深感遗憾。</p>

  他懂诗,知李瑕赠的残句最触元好问心意,若有回诗,又是一段佳话,可惜了。</p>

  “元光元年?那是遗山先生及第的次年,意气风发,却恰逢蒙古南侵……该是那首《临江仙》了?”</p>

  “白先生也问是否回赠《临江仙》,但小人不知。”</p>

  张弘道有些惋惜,亦有些羡慕,开口低吟……</p>

  “今古北邙山下路,黄尘老尽英雄。人生长恨水长东。幽怀谁共语,远目送归鸿。”</p>

  半阙词吟罢,仿佛是送元好问。</p>

  张弘道瞥着天边,继续念叨着,渐明白元好问为何选这首词相赠李瑕。</p>

  ……</p>

  “盖世功名将底用,从前错怨天公。浩歌一曲酒千钟。男儿行处是,未要论穷通……”</p>

  </p>sxbiquge/read/56/56421/ )